大学需要被恨吗?

大学需要被恨吗?何人会憎恨大学?在谈及此话题之前,不妨来了解一下什么是大学?大学是几百公顷的楼房,几千个学生?还是那刻在校门的校名?抑或是一段时光,一段小有遗憾但欢乐的时光?那落花雨洒在校园的走道上,两人如同戏水的鸳鸯般依偎,直到黄昏尽头?放荡不羁,在操场上挥洒的汗水,好友的欢呼,她的默默注视?我想都不是,对于一个憎恨大学的人来说,这些所谓的大学生活,只是深扎在心中的一个十字架,一道疤痕
  大学是一个美好的愿景,如同童话故事中公主在城楼上期盼着王子,而老套的童话剧情中,即使过程有些许波折,公主终究盼来的是王子,而现实呢?我们要在漫长的中学生涯中搏斗,有苦有累,但前方尚存光明,即便光芒微弱,但只需一丝期盼,足以排除求学之路的万般险阻,这一美好的愿景如同远方的王子般支撑着我们前进,直到光芒来临…..艾米莉·狄金森说过这样的一句话“我本可忍受黑暗,前提是不曾见过光芒”,对于一个憎恨大学的人来说,这份光明不能照耀他的前程,不能指明他的道路,而是在给予一缕微光后,残忍地将之推入社会的洪流,再次淹没于无边的黑暗中,没有朋友,匆忙的课程,独行的道路,这便是这缕光明的本质,而接受了光明洗礼的人,便无法承受黑暗之重
  “若非黎明过于耀眼,怎会有人歌颂黑夜?”对于憎恨大学的人来说,即便中学生涯在怎么不堪,再怎么无力,对于大学这一现状来说,也是难以忘怀的回忆,对于一段过往,无需过多的修饰,现状的不如意,便是最好的镀金,人们总是念旧的,在念旧中憧憬未来,中学数十年的寒窗苦读,憧憬大学的四年(专科生只有三年),而真正步入了大学的殿堂,便要用一生来回味过往,过往本不值得怀念,除非现今相较于过往已是水深火热
  人类是群居性动物,爱情亲情友情,无论是哪种,都无疑是一种陪伴,这些情感很好地诠释了人类作为群居性动物的本质,渴望依靠,渴望陪伴,对于憎恨大学的人来说,那离家五百里的思念,那无法相交的人生,那寻觅不到的爱恋,都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,从此落入社会的边缘,大学是包容的,它能包容五湖四海的习俗,个性,大学是排外的,它不允许不同的思想,不允许不同的道路,若是思想未能一致,便是外道….而步入外道的人,也只能在夜不能寐的辗转反侧中再次怀念那过往,过往的记忆不会时刻伴随你,它或许会在一次平常的午后,中午睡醒时,像往常一样呼唤高中舍友的名字,得到的回应只有一片寂静,他们本和那些被称为舍友的陌路人本就相隔万里,只是这次契机将他们连接,但这连接如此脆弱,脆弱到仅凭一次沉默,便能冲垮他们的防线,微风不语,只是一味地湿润离人的眼眶,又或许会是一抹背影,当行于陌生的校园时,看到的那抹白衣,以为是曾经熟悉的谁,长夜无声,只是一味的翻涌思念的浪潮
   憎恨大学的人,并非憎恨大学本身,他们憎恨的是舍弃了一切,换回的只是一纸文凭,而在追求这一张毕业证书(或许是结业证书?)时,又舍弃了什么?高中毕业时,那手持录取通知书的人,像一位勇士,手持利剑,向明日宣战,而大学呢?他们的手已经无力拿起这张毕业证书,仿佛迟暮的老叟,面对社会,手中的利剑不再锋利…..他们抛弃了一切,踏入这喧闹的无人之境,这个地方不曾属于他们,在恍若隔世的钢筋水泥中,他们感受不到任何的温度,只有傍晚吹来的晚风提醒他们存在的意义,斜阳肃穆,但照不出他们的归途,而在这场洪流中,他们得到了什么?于是便开始憎恨,憎恨自己的碌碌无为,憎恨曾经舍弃了一切换取一张毕业证书的妄想者,憎恨那个不再年少的自己….
   憎恨大学的人,并非憎恨大学的学生,而是一种嫉妒,他们憎恨光鲜亮丽的生活,嫉妒那左右逢源的人格,他们并非憎恨,只是憎恨自己不是那类人。在这个学历至上的社会里,抛弃了大学并非是对社会的抵抗,而是对社会的妥协,是大学抛弃了他们,从此他们便低人一等,看到那些谈笑风生的大学学子,看到那些挑灯夜战的考研人,他们憎恨,却无一不想成为那样的人,人群二度流动,徒留失去了大学生身份的他们屹立在风中,不知何处是家,这个词或许无足轻重,但是人漂泊一生,总得有个地方叫做家,没有了这些情感,人类便遗世独立若没了家,怎可在这乱世中生存?
   谁会憎恨大学呢?不甘的人?遗憾的人?期盼的人?尽管不甘,尽管遗憾,尽管期盼,在他们憎恨大学的那一刻开始,便划上了句点,寝园已设,敬请安眠…..他们的憎恨会伴随一辈子,那些不甘的遗憾,那些未能实现的期盼,而人与人的悲欢并不相通,那些在大学里如鱼得水的人,是永远无法理解作为一个人,为何能憎恨被称为象牙塔的大学,正如这段文字,注定被诟病和否定,这些憎恨怎可被三言两语道明,对于大学的憎恨,不过是如今社会的产物和一个缩影罢了….

作者留言:对于“桂花需要被恨吗”的一次parody式仿写,立意和文笔可能未能到达原作水准,图一乐看看就行23333

发表评论

桂ICP备2024017876号